您当前的位置 : 北京生活网 > 企业商讯 > 正文

与“AI”同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来源:互联网 2021-09-15 16:03:27

最近,“高质量”用词随处可见,“高质量人类”“高质量男性”“高质量父母”等等。高质量起初用于政治经济用语中的“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高质量”的广泛运用,现一般表示在某一个领域代表高品质的属性。


开学季的来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再次掀起热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目标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4.4%,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十四五”规划结束时还将达到60%。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期的到来,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是实现普及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马陆亭看来,好的教育结构体系就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结构体系建设的理想目标。好的教育结构体系应能遵循教育规律、满足时代要求、形塑社会理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定位清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顺畅,整个教育结构体系开放包容,面向社会形成自适应调节机制。


《建议》出台以来,浙江积极贯彻政策导向和落实目标任务,浙江省发改委、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浙江教育规划》),扎实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落实落细。


《浙江教育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支撑。


在心理教育教育方面,《浙江教育规划》指出,更加注重健康人格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95%以上的高校达标,打造省级标准化高校,积极推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注册心理师证书,所有专职辅导员达到初、中级培训要求。加强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70%的县(市、区)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平台,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督导和危机干预。



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持续赋能


近年来,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也积极开展有关工作,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为各地各校常态化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设立“浙江省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融合医学与教育资源,探索医教结合模式,为有心理诊断与治疗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专业与快捷的服务,缓解各地各校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压力;建成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动态管理平台和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远程会诊,动态管理,全程跟踪。


运用数字化,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更要依靠社会力量,需要社会上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为我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


7月份,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和学生身心健康数据支持中心“三中心”成立仪式上,推出心理健康测试平台,身心健康数据支持中心携手连信科技,打造学生身心健康数据池,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获悉,连信科技全称浙江连信科技有限公司,由连连集团控股,公司以“用科技改善国人心身健康”为愿景,“用心理学改变生活,让AI成就美好社会”为使命,通过在数智技术领域的深耕研究,率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心理学应用三者创新融合,打造心理服务机器人“连小信”(Psybot),开创智能心理服务先河。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等心理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健康水平的危机预警。连信科技打造的校园数字智能化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加快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和升级,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水平,降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助力教育现代化水平提档升级。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